焦點
-
Noctua確認除了兩款產品之外,所有支援AM4腳位的自家散熱器皆兼容AMD Ryzen 7000的AM5腳位
近日AMD推出了Ryzen 7 5700X、Ryzen 5 5600與Ryzen 5500等Ryzen 5000新成員以及Zen 2架構的Ryzen 3 4100、Ryzen 5 4500、Ryzen 5 4600G來填補中皆入門定位的空缺,讓目前處理器的陣容更加完整。但比起Zen 3架構的Ryzen 5000,相信玩家們更加期待下一代的Zen 4 Ryzen 7000系列,究竟在台積電5nm製程下,能否重返處理器龍頭寶座?實在令人相當好奇。 但先不管效能如何,目前可以確定的是,Ryzen 7000系列將會換掉AMD使用已久的AM4,採用全新的AM5腳位,除了特殊的外觀之外,AM5也將使用與對手相同的LGA插槽設計,代表著斷針腳的悲劇終於可以走入歷史XD!(喂 而既然確定會換腳位,不少玩家就開始擔心是否要多花荷包來更換散熱器,畢竟以對手這次推出12代的經驗來看,除非廠商有額外推出升級套件,否則會有接觸不完整導致散熱不確實的問題出現。 不過官方先前就有表示AM5將可兼容標準的AM4散熱器,近日知名散熱周邊大廠Noctua在官網中的常見問答也有提到這點,表示目前旗下散熱器除了NH-L9a-AM4薄型散熱器以及NM-AM4-L9aL9i安裝套件因使用的是專用安裝套件所以無法支援AM5之外,其餘支援AM4的散熱器都兼容AM5腳位,更證實了AM5兼容AM4散熱器的消息。 代表玩家基本上應該是可以直上現有散熱器沒問題,除非Zen 4太熱情以至於需要升級,但那就另外一回事了(笑),另外,Noctua表示上述提到不支援的散熱器、散熱套件也會額外準備AM5升級套件。 ★快來追蹤/加入我們!!! FB玩家社團: Instagram頻道:
-
停止向下刀法、準備往上升級,AMD可能會在5月推出RX 6950 XT/6750 XT/ 6650 XT顯示卡
AMD近期對自家產品不斷使出閹割刀法,在經過礦工不愛、玩家不要的RX 6500 XT之後,官方似乎終於回過神來要做出與NVIDIA RTX 30 Ti系列對抗的產品系列,並預計會在5月10號正式對外發表,而外媒也在此前提早流出了新系列的卡片外觀。 根據知名外媒網站VideoCardz的爆料,AMD在尚未揭露下一代RX 7000系列之前,將會加推新款的RX 6950 XT、6750 XT、6650 XT顯示卡來暫時填補空檔,從流出的外觀上可以看到在公版卡的外型設計上,原本的黑+銀白將會換成全黑色的設計,其中RX 6750 XT會從RX 6700 XT的雙風扇設計升級為三風扇,但尺寸會比較收斂,不像RX 6950 XT那麼巨大,至於RX 6650 XT則也同步從單風扇變為雙風扇的設計。 而在晶片規格方面,目前還沒有辦法確定新系列的卡片會是繼續使用7nm製程還是換為改良版的6nm製程,但有消息指出主晶片的核心數量並不會有變化,而是改以超頻的方式來增加效能,其中RX 6950 XT的最高時脈將可能從2.25GHz飆升到2.5GHz,此外三款新顯卡採用的GDDR6記憶體也會進行小幅升級,最大頻寬會從16Gbps變為18Gbps。更多細節就請繼續關注站上訊息囉! ★快來追蹤/加入我們!!! FB玩家社團: Instagram頻道:
-
用牙膏當石膏、回填Ryzen 5000的入門空缺,AMD Ryzen 5 5600與Ryzen 5700X實測
儘管AM4腳位已經走到了尾聲了,AMD還是想要物盡其用,又加碼了7顆新的處理器,包含使用3D-V快取的Ryzen 7 5800X3D,3顆全新的Ryzen 5000家族成員:Ryzen 7 5700X、Ryzen 5 5600與Ryzen 5500,還有把Zen2架構端出來冷飯重炒的Ryzen 3 4100、Ryzen 5 4500和Ryzen 5 4600G。 上述的6顆處理器中,除了Ryzen 7 5800X要等到4月20號才會開賣之外,剩餘的5顆都在4月4日,也就是各位看到此篇文章的當下正式開賣嚕!而小編也提前收到了當中的Ryzen 7 5700X、Ryzen 5 5600,就讓我們來看看這兩顆新加入的產品在效能上是否能夠留住玩家的心,守護中階和入門的市佔、繼續香氣飄散。 Ryzen 7 5700X本體屬於Ryzen 7 5800X的閹割版,核心同樣是8C/16T的配置,也擁有32MB的L3快取,但基礎時脈和爆發時脈從3.8GHz、4.7GHz下調到3.4GHz和4.6GHz,不過也因為時脈的降低,功耗獲得顯著改善,一舉從105W大幅減少到只要65W! 產品實體的部分,即便功耗大幅下降,Ryzen 7 5700X的盒裝內容依然選擇走「極簡風」,除了處理器本體和說明書之外就沒有其他內容了,所以玩家還是得自行購買對應的散熱設備。考量到同為65W功耗的Ryzen 7 5700G、Ryzen 5 5600X有額外風扇,玩家如果跟店家的關係好的話,說不定可以向店家詢問看看,搞不好店家就有前面顧客不要的原裝風扇,如此一來就能夠以相當的低的價格,甚至是免費解決散熱上的麻煩。 價格上,官方的定價為299美金,換算台幣約8,372元,對比現在Ryzen 7 5800X的8,970元售價,整體價差似乎有些太小,除非把散熱器的成本考慮進去,Ryzen 7 5800X和5700X之間的價差才能帶來比較有感的差距。 從型號上不難看出,Ryzen 5 5600就是Ryzen 5 5600X的弱化版,核心整體大致維持不變,同樣是6C/12T的配置,搭配32MB的L3快取容量,只是基礎/爆發時脈降低為3.5 /4.4GHz。此外型號沒有了「X」的詞綴,也代表Ryzen 5 5600失去了解鎖最大頻率上限的功能,玩家對其的超頻能力將會變得非常有限。 在這邊也順帶介紹一下本次沒有開箱的Ryzen 5 5500,處理器的核心還是維持6C/12T的配置,功耗也同樣一樣維持65W,只是Ryzen 5 5500不僅時脈繼續縮水到3.6/4.2 GHz外,L3快取也降低到19MB,理論上效能會與Ryzen 5 5600有著相當的差距。 價格方面,Ryzen 5 5600的定價為199美金,約為5,572台幣;Ryzen 5 5500則為159美金,當於4,452台幣,與目前售價為6,880元的Ryzen 5 5600X相比,整體的價格策略還算合理(可參考目前網路商城的AMD處理器報價)。此外,AMD均有為這兩款新推出的處理器提供Wraith Stealth原廠風扇,玩家可以不必特地另外購買。 本次效能實測為了讓處理器的效能可以完全發揮,小編選擇X570晶片組的主機板而非中階配置較常見B550晶片組,顯示卡搭配則是使用同為AMD出產的RX 6700XT顯示卡,完整的平台規格如下: 主機板:MSI X570s Carbon MAX WIFI 記憶體:XPG SPECTRIX D50 DDR4-3600 8GBX2(共16GB) SSD:Crucial P5 Plus 1TB PCIe 4.0 M.2 SSD 顯示卡:AMD RX 6700 XT 公版卡 電源:Fractal Design ION GOLD 850 先看看較為高階的Ryzen 7 5700X在基礎CPU跑分上的表現,從下方的長條圖比較數據上可以看到,CPU-Z Bench項目中的單核/多核成績落在630 /5,960分上下,略低自家大哥Ryzen 7 5800X的650 /6,585分一些些,然而Ryzen 7 5700X的功耗僅有65W,對比5800X來到105W甚至是對手的12700K功耗高達125W來說,Ryzen 7 5700X的「每瓦效能」表現可以說是極為傑出。 至於Cinebench R23的數據比較則可以發現到,5700X與5800X兩者的差距就十分小,單核的成績僅落後不到50分、幅度也僅3%左右,但換算到多核的部分就有些差距了,數據比較可以參考下方的長條圖。 而在Ryzen 5 5600這邊,同樣的透過CPU-Z Bench與Cinebench R23來看一下數據比較,CPU-Z Bench的單核/多核跑分落在612 /4860分左右,顯然比起前面的5700X的成績要再弱上一些,但如果將小哥哥Ryzen 5 5600X的跑分(643 /4,989)拿來比較的話就能發現雖然多核差距不大,但單核就有些微差距、約5%,另外,Ryzen 5 5600在超頻上會較5600X要弱,因此價差也同樣顯示出來兩者的定位差異,以其官方報價為199美元與現階段市場的實際售價角度來看,6,000元新台幣的定位上,不打算超頻的玩家可以再省下一小筆的費用可挪到其他零組件上。 Cinebench R23方面則就與前一段5700X的成績有些差距了,除了比小哥哥5600X的成績有約低5-6%左右的差距外,相比對手同價格帶區間的i5-12500/12400來說也稍有落差,詳細數據可以查看下方的長條數據比較圖。 效能表現當然也不只是透過CPU-Z與Cinebench R23來定論,常見的3DMARK測試中,處理器的效能對於DX12內容的Time Spy和DX11的Fire Strike也會產生一定的影響,特別是解析度越低的時候效果越明顯,在同樣採用了RX 6700 XT顯示卡的測試條件下,Ryzen 7 5700X可以比Ryzen 5 5600多出約1,000~1,500分,如果預算吃緊的朋友,這100美元的價差可以考慮挪到其他零組件上,譬如DDR4記憶體或是M.2 SSD囉。 遊戲測試方面,所有遊戲一律使用最高畫質設定,同時關閉垂直同步、動態解析度等干擾選項,若遊戲支援光線追蹤、DLSS、FSR的話,則全部調整至最高畫質模式。 整體來說,遊戲的優化方式會直接影像對CPU的吃重程度,像是在《看門狗:自由軍團》中,這兩顆處理器得到的FPS值基本完全相同,但在《極地戰嚎6》中,Ryzen 7 5700X最高就能比Ryzen 5 5600高出快10 FPS,只是如同前面的3DMARK測試結果,隨著解析度的增加,兩顆處理器的差距會逐步減少。 AMD這次新增的Ryzen 7 5700X在許多層面上都幾乎可以說是Ryzen 7 5800X的改良版,不光效能接近,就連價格也是相當靠近,但功耗卻大幅下降,讓玩家在不需要花費太多的精力和金錢去額外購買與安裝水冷或大型塔扇,算得上是一顆將「省麻煩」發揮到接近極致的產品(小編還是希望能附贈風扇會更好),以現階段5800X價格已落在不到9,000元台幣的情況下,要價299美元的5700X恐怕僅落差500~1,000元台幣的價格是否對於玩家來說有足夠的吸引力就不曉得,或許不考量功耗的話,直接選5800X會更令人感到滿意。 至於Ryzen 5 5600的情況則比較微妙,性能上自是無法與Ryzen 5 5600X相比,更不用說官方還打算定位在與對手i5-12400對打(笑),而價格雖說較Ryzen 5 5600X低上一些但其實也有限,即便價位上貼近對手的i5-12400,可是各方面的差距卻又不是大到特別有感,雖然還有一顆5500沒有在本次的測試當中,但不難想像AMD打算填補5000系列在入門端這一塊的意圖,包括這一次也一同登場的Zen2架構Ryzen 3 4100、Ryzen 5 4500和Ryzen 5 4600G這3款,算是一次補上了原本從Athlon 3000G到5600G之間的選擇,只是其中的4600G這一款版本在定價上又僅154美元,等於一刀又捅到了先前3款4000系列的處理器價格帶(先前報價4750G/4650G/4350G為309/209/149美元),爽到了玩家、但迷你電腦端可能又會有一波降價潮了(哈)! 無論如何,Ryzen 5 5700X與5600這兩款處理器的登場,都將使玩家在選擇上增加更多選項,考量荷包的深度來入手,配上準備回歸標準價格的顯示卡,組一台可以玩Game、文書、上網、剪輯都萬事OK的AMD真香平價主機就趁這一波囉! 在正式解禁之後,小編看到了實際上的賣價,Ryzen 5 5700X的定價為8,970元,跟目前的5800X是同樣價格,而Ryzen 5 5600則是5,970元,這跟小編原先的預估差不多。好了,這裡要特別講一下的是,如果是物以稀為貴、或是買不到那沒話講,僅僅只有功耗的降低,一樣沒有附散熱器,對於玩家來說,同樣的價格幹嘛不買5800X;至於5600倒是建議想組真香主機的朋友可以入手,除了比5600X還便宜了910元之外,也有附原廠風扇,另外店家還有額外贈送好康,搭配顯卡RX 6500XT一起買還能再省1,000元,而另一款更低一階的Ryzen 5 5500則是定價4,970元,想要再省1,000元的朋友可以考慮。 ★快來追蹤/加入我們!!! FB玩家社團: Instagram頻道:
-
令人暖心的電競級效能,摩爾線程發表「蘇堤」GPU晶片和MTT S60、MTT S2000顯示卡產品
目前全世界的顯示卡技術基本完全是由AMD、NVIDIA、Intel等美國企業所掌握,這點讓中國在接連受到美國的制裁之後,開始加大GPU相關的技術研發,以避免被「卡脖子」,比較知名例子有兆芯、景嘉微、凌久等,而近期又一家名為摩爾線程(Moore Threads)的發表了自家開發的GPU晶片和顯示卡產品,並且號稱有著「電競級」的效能表現。 摩爾線程是一間在2010年創立的半導體設計公司,根據官方的說法,公司的創始人兼總經理張建中(James Zhang)曾在2005年加入NVIDIA擔任前全球副總裁,且在之前也有在HP、Dell等企業擔任要職,看得出來確實和PC與顯示卡產業是有那麼一些淵源。 摩爾線程本次發表的GPU採用的是自家開發的「MUSA」統一系統架構,內部包含了編碼模型、驅動框架、指令集,支援OpenCL、DirectX 12、Vulkan等主流遊戲開發語言,比較特別是就MUSA架構還能支援NVIDIA專屬的CUDA,雖不確定是如何辦到的,但念在摩爾線程的老闆和NVIDIA有著不小的關係,因此可能自有其妙招。 而有了架構自然要推出對應的GPU晶片,官方以杭州的風景名勝景點將其命名為「蘇堤」,將以12nm製程(代工商不詳)打造,並導入獨立設計開發的AlphaCore物理引擎,號稱能夠繁雜的固體、柔體、液體進行仿真運算,實現電影級的視覺效果。 實體產品方面,摩爾線程分別推出了MTT S60和S2000兩張顯示卡,當中的MTT S60是為家用桌機和個人工作站打造,S2000則是專為伺服器級、數據中心設計。 MTT S60擁有2048個MUSA核心,搭配8GB的「LPDDR4x」記憶體(???),最高福點算能力為6 TFLOPS,能夠進行H.264、H.265、AV1等主流影片編碼,視訊輸出配有3個DP1.4埠,可以支援8K解析度的影像輸出。 更重要的是,官方表示顯示卡能夠在1080P解析度下,以最高畫質流暢遊玩《英雄聯盟》(AMD、Intel處理器的內顯表示:…)!目前MTT S60已經和聯想、浪潮、清華同方、長江計算達成合作,代表未來有機會看到搭載此顯卡的電腦產品出現,但理論上應該只會在中國本地發售。 至於更高階的MTT S2000的核心屬於將兩顆MTT S60合併,MUSA核心的數量從2048變為4096,所以基礎運算能力毫不意外的上升到12 TFLOPS,但記憶體配合資料中心的需求大幅加大到32GB,厚度則只有1 Slot且只需一個6 Pin供電,看起來至少在功耗上面控制得還算得當。 MTT S2000可以支援多種AI學習的演算法,可以針對Tensorflow、Pytorch等多種學習架構進行加速運算,亦相容x86、ARM架構的平台,並也和中國的多家企業進行了OEM合作。 ★快來追蹤/加入我們!!! FB玩家社團: Instagram頻道:
-
PNY RTX 3080 12G UPRISING顯示卡開箱,8+8 Pin電源插槽、1.2Kg羽量級設計、玩Game就靠這一張!
提起PNY,相信多數玩家第一時間想到的就是RAM、SSD等儲存相關的產品,但除此之外,PNY也是所有儲存設備大廠中唯一跨入顯示卡製造領域的廠商,而且也是秉持自家的「佛系」策略,即使在前陣子的缺卡期間也是選擇在網路賣場上採單卡銷售策略,不須額外綁定各種禮(垃)包(圾)。 而眼看現今顯卡缺貨潮開始緩解、各家產品即將紛紛回到架上,PNY也預計在四月開賣全新的RTX 3080 12G UPRISING來搶攻市場,小編相當幸運的在上市前搶先取得了產品,要來替大家進行開箱實測,看看PNY是否能夠成功掌握進場時機,替各位玩家的娛樂體驗迎來春天吧! PNY的顯示卡產品大抵可以分為超頻電競XLR8系列和標準版系列,前者除了在型號的尾端會有XLR8的字樣外,產品本身的風格會以黑色系為主,並搭配相當搶眼的「>」箭頭狀紅色Logo,當然華麗的RGB元素也是不會在卡片本體上缺席的。 至於標準版的風格則是走「小清新」路線,包裝改為白、灰、綠的配色分風格,卡片本體則不具備RGB燈效功能,此外,標準版型號的尾端詞綴種類相當多元,依照產品等級不同會有「UPRISING」、「REVEL」、「BLOWER」等樣式,其中「UPRISING」是當中等級最高的,例如本次開箱的RTX 3080 12G UPRISING。 那就來瞧瞧開箱吧!這款PNY的RTX 3080 12G UPRISING在外觀配色上絕對是吸睛效果十足,卡片本體介於紫色和棕色的配色在3C產品裡真的非常罕見,再加上卡片上下兩側的螢光綠裝飾,讓小編在看見卡片的第一瞬間就連想到了《新世紀福音戰士》裡的初號機呢XD! 然而這個配色小編倒是有話要說,因為如果上官網查看的話可以發現,RTX 3080 12G UPRISING的電腦宣傳圖應該是灰色,但實際上透過眼睛看到的實體反而比較有灰色+紫色的感覺,但如果相較於目前大多數顯示卡的顏色多採黑色或灰色、相當少數有白色版的情況,這種灰紫色調的設計反而令人覺得有突出之感,小編個人倒是滿喜歡這個色系的。(基本上也是偏冷色調,搭機上也不會突兀) 撇開配色設計,RTX 3080 12G UPRISING「苗條」尺寸也是產品的另一大特色,整張卡片的高度僅有115mm,重量更是控制在1.2公斤左右,對比不少其他廠商推出的高階顯卡動輒140mm的高度和2公斤以上的重量,PNY成功將顯示卡的份量控制在相對合理的範圍內,長久使用上對於主機板的壓力自然也就減少許多。此外,卡片本身在電源供應的設計上也只需要用上8+8 Pin,這是小編在公版RTX 3080 FE之後,極少數採用此電源配置方案的產品。 當然RTX 3080 12G UPRISING在瘦身的前提下也有顧好最重要的散熱,正面3顆100mm風扇的葉片均刻有立體導流溝槽,能夠幫助引入更多的氣流到顯示卡中,同時為了加快熱量導出,散熱器內部使用了6組6mm的導熱管來與晶片和散熱鰭片連接,顯卡的背板尾端還有開闢「M」字型的孔洞,能夠讓氣流直接排出,降低廢熱逆流,達到更好的散熱效率。 另外,從拆解後的樣貌可以看到這款RTX 3080 12G的實際布局,包括了三風扇、散熱背板、高效多鰭片銅底熱管散熱組件以及顯示卡本體,其中斗大的GA102-220-A1顯示核心可以清楚看見,另外環繞周圍的GDDR6X記憶體顆粒則一共配置了12顆(單顆1G),電源設計上也採用了可靠度高的13+3相,確保玩家使用上的穩定性。 對應RTX 3080 12G高階晶片等級,本次測試小編使用Core i9-12900K處理器搭配16GBx2的DDR5-5200記憶體來做為平台的搭配,完整的詳細規格如下: 處理器:Intel Core i9-12900K 主機板:ROG Maximus Z690 Hero 記憶體:Kingston FURY BEAST DDR5-5200 16GBx2(共計32GB) SSD:Crucial P5 Plus 1TB PCIe 4.0 M.2 SSD 電源:Fractal Design ION GOLD 850 RTX 3080 12G UPRISING在整體的規劃上比照NVIDIA所制訂標準,擁有8,960個CUDA數量,比10GB版本的8,704個高出約3%,基礎時脈則定為1.26GHz、爆發時脈則為1.71GHz,GDDR6X的記憶體通道頻寬為384-bit。 在顯卡測試必跑的3DMARK中,為DX12遊戲內容打造的Time Spy可以獲得1.7萬分的成績、評估DX11內容的Fire Strike可以來到3.7萬分上下、光線追蹤的Port Royal可以突破1.1萬分。 遊戲實戰方面先來看看主打對戰,地圖內容較為單純的《戰爭機器5》,在最高畫質設定、關閉垂直同步的條件下,1080P、1440P解析度的表現都能超過120 FPS,能夠完美應付電競級的需求,2160P解析度則落在71 FPS,玩家若想要欣賞劇情的話,流暢度還是非常足夠的。 讓玩家能夠在廣大的開放式地圖上盡情飆車的《極限競速 地平線5》,在同樣畫質全開搭配光追狀態下,就算是2160P解析度也有近80 FPS的高水準表現,不論是想要體驗極速快感,還是香車配美景都不是問題。. 講求自由開方式體驗的《極地戰嚎6》是目前少數對2160P解析度做出高度優化的遊戲,在開啟光線追蹤並將FSR設定在最高畫質下,遊戲的順暢度還能夠高達100 FPS以上!是Ubisoft近年難得在遊戲調校做得格外到位的佳作。 遊戲之外,好的顯卡也能助創作者一臂之力,Photoshop跑分在倚靠Core i9-12900K的暴力單核效能和RTX 3080 12G UPRISING的幫助,能夠獲得超過1,500分的高分,對於全方位配備要求更嚴苛的Premier Pro也能取得破千的成績,可以高效面對4K高畫質的影片繁雜剪輯工作。 而更吃重顯卡效能的3D建模、渲染方面,小編使用Blender來進行測試,近期Blender更新到了3.1版,新版本除了對ARM架構的M1晶片做出更好的優化外,也對於PC上的獨立顯示卡做出更好的資源調整,使用NVIDIA顯示卡進行運算的時候不再區分要使用CUDA模式還是加速核心的OPTIX模式。 作為對應,新的跑分工具的測試機制也進行大改版,場景從6個改為3個,成績也不再是以計時的方式,變成了純粹跑分(舊版的跑分已經關閉伺服器),最終RTX 3080 12G UPRISING在monster的場景中獲得2,672分、junkshop獲得1,555分、classroom則為1,341分。 PNY的RTX 3080 12G UPRISING在產品的設計思維上維持著自家的「佛系」精神,沒有浮誇的外型或是過分的堆料,相反的產品講求一切剛好到位,讓這份平凡在一眾巨獸中顯得格外清新脫俗,加上PNY經常主打低負擔銷售策略,相信RTX 3080 12G UPRISING的出現將能為供貨逐漸走向穩定的顯卡市場做到起頭作用,讓高不可攀的售價回到更為理想的區間,為飽受缺卡之苦的玩家找回久違的歡樂,目前預計將會在4月起開始發售,各位"等等黨"的朋友可以不用再繼續等下去了,入手的時間已經到了喔! 消費者期待己久的PNY 3080顯卡終於在台販售了,好奇它的效能表現嗎?PCDIY!將為大家一手揭露!! 現在留言分享PNY RTX 3080顯卡訊息,還有機會獲得市價15,490的PNY 3060顯卡唷~ →更多的【PCDIY! SSD/固態硬碟】: →更多的【PCDIY! HDD/機械硬碟/傳統硬碟】: →更多的【PCDIY! 行動儲存/外接機械硬碟/外接固態硬碟/隨身碟/記憶卡】: →更多的【PCDIY! NAS/網路儲存裝置】:
-
泰坦級顯卡降臨、最強頂規顯卡正式問世,NVIDIA GeForce RTX 3090 Ti拆裝詳解
在年初的CES 2022大展上,NVIDIA展示了現階段地表最強的顯示卡-GeForce RTX 3090 Ti,原先預計在會後不久的一月底便要上市,但最終卻延遲了兩個月,時至今日,我們才終於得見它的廬山真面目, RTX 3090 Ti應屬於RTX 30系列最高階版本,但依照老黃刀法的鋒利程度,應該是按照一刀一切一個層級,來往下對應各階段的RTX 30家族才是,因此這兩個月的延遲,不太像是在研發階段上出了什麼差錯,反而更像是在呼應、或者說是壓制接下來AMD與Intel將發表的顯卡佈局,但總之,我們還是迎來了新一代卡皇RTX 3090 Ti登基的日程。 而在新卡皇登基當晚,站上也已經迅速作出回應,向各位介紹了MSI RTX 3090 Ti SUPRIM X、ASUS TUF Gaming RTX 3090 Ti OC 24GB這兩款來自御三家的最新版本,但純粹的開箱與測試數據,似乎還無法很好的向各位揭開Ti版大公子的面紗,因此本篇將更詳盡地為各位玩家介紹RTX 3090 Ti的完整面容。 RTX 3090於2020年首次登場,為安培Ampere微架構下的頂規顯卡,在Ti版本推出前、稱它是全球第二的遊戲GPU,應該沒有顯卡會再自稱是第一(笑),當然,配合創作者所使用的裝置與內容,RTX 3090也能帶來極致體驗,而如今橫跨兩年、RTX 30家族盡數登場,Titan級的效能讓人又回想到了當時老黃所自創的詞-BFGPU(a Big Ferocious GPU),如果玩家們、創作者們想要絕對無敵的使用體驗,RTX 3090 Ti將會是目前地表上最傑出的選擇。 既然是Titan級別的話,那我們不難得知,RTX 3090 Ti將對應RTX 20系列中的Titan RTX,那麼,前後兩代的頂規顯卡對比次一階的顯卡,RTX 2080 Ti與Titan RTX、RTX 3090與RTX 3090 Ti,有相同、或者更高的增幅嗎?還是其實進步的幅度越來越小呢?我們首先來看看前後兩代最高級別的顯示卡規格有什麼差異。 RTX 2080 Ti與Titan RTX兩者皆搭載圖靈架構的TU102系列晶片,但實際上所使用的各式不同變體的TU102,RTX 2080 Ti使用TU102-300A-K1-A1、而Titan RTX則是TU102-400-A1,不過兩者都是採用台積電12奈米製程,各自皆擁有186億顆電晶體,而對我們一般玩家來說,顯卡大部分都是拿來玩遊戲居多,因此在CUDA核心、RT核心數量、以及FP32的效能會是比較計較的地方,RTX 2080 Ti有4,352個CUDA、68個RT Cores、FP32效能為13.45 TFLOPS,而Titan RTX則是4,608個CUDA、72個RT Cores、FP32效能為16.31 TFLOPS,有小進一步的幅度(或者說閹割的幅度?誤),但不太好透過換算百分比來計算實際進步範圍,假設要這樣的話,必須進行更多測試來獲得數據對比才行。 時脈方面,RTX 2080 Ti與RTX Titan的基礎頻率都是1,350 MHz,但Boost之後,RTX 2080 Ti最高可提升至1,545 MHz、而Titan RTX卻可以上漲至1,770 MHz,而兩者所搭載的記憶體差別是比較有趣的地方(RTX 3090與RTX 3090 Ti皆搭載24GB GDDR6X),RTX 2080 Ti採用352 bit GDDR6 11GB、頻寬具備616 GB/s,而Titan RTX所配備的記憶體容量卻是翻倍,搭載384 bit GDDR6 24GB、頻寬具備672 GB/s,記憶體時脈都是1,750 MHz,綜合以上規格,再來看看遊戲測試數據,但卻發生一個挺有趣的現象,Titan Titan在2K解析度所獲得的FPS,並不是完全輾壓RTX 2080 Ti,下至5%、上至15%的落差都有,甚至在4K解析度方面的落差還更小一些,而針對DX 12環境的3DMARK Time Spy系列測試,Titan RTX相較RTX 2080 Ti有著5%左右的效能提升,但對比這樣的性能提升之後,可以發現RTX 2080 Ti與Titan RTX完全不符合正常範圍的價格漲幅,因此RTX Titan反倒更乏人問津,其存在與地位更像是NIVDIA在展示火力。 Titan RTX具備72個SM單元、4,608個CUDA、576個Tensor Cores(2nd Gen),72個RT Core(1st Generation)等等,圖表有更加詳細的規格,而對比RTX 3090 Ti之後,可以發現RTX 3090 Ti不管是哪種規格,除了Tensor Cores的數量之外,所擁有的單位都要比Titan來得高(必然的),但Titan的Tensor Cores所採用的2代版本,而RTX 3090 Ti則是使用最新一代版本,雖說數量上有差異,但實際所提供的效能卻不是可以相比的,因此前後兩代頂規顯卡的差異,在還未開始測試之前,就可以發現那巨幅的落差,當然這個落差也最能體現、最能記錄時代與科技的進步。 NVIDIA所開發的Tensor Cores,在使用相同處理器、但不同GPU的情況之下,所獲得的畫面呈現、以及省電表現都有大幅增長,因此不難看出,NVIDIA於隔代的革新研發,雖說不至於有爆炸性的突破,但依舊維持著高於水準的進化;而在處理光追技術的RT Cores數量上,RTX 3090 Ti光是數量就已輾壓Titan RTX了,更別說是兩者所採用的還是二代與一代版本;而根據NVIDIA所釋出的官方測試數據來看,3DMARK系列中,在DX 12環境下的Time Spy測試,RTX 3090 Ti與Titan的測試結果有著41.8%、53.3%的顯著提升,而從遊戲FPS測試所獲得的數據也是相當驚人,幾乎都有50至70%的飆漲,更別說是RTX 3090 Ti核心中更高於Titan RTX核心的元件數量了。 Ti板與無印版的RTX 3090 Ti相比的相關規格,相關規格在MSI RTX 3090 Ti SUPRIM X該篇開箱中就已位各位介紹,但這邊還是略提一下來加強各位的記憶:從所搭載的GA102晶片來看就知道兩者的差別,RTX 3090所使用的是GA102-300-A1、RTX 3090 Ti則是GA102-350-A1,不過有意思的是,GA102-300-A1究竟是往上疊加增幅性能變成GA102-350-A1、還是說GA102-350-A1往下砍一刀變成GA102-300-A1呢?其實不得而知,光從代號300是個整數來看,反而往上+50更像是性能提升,而不是被砍,但依照老黃過去的手法來看,小編倒是更傾向GA102-350-A1被砍了一刀。(笑) CUDA數量增至10,752組、RT核心數量微增至84個、FP32的效能也增至40 TFLOPS,基礎時脈與Boost時脈也調高至1,560至1,860 MHz,在配合電子遊戲的使用上,RTX 3090 Ti幾乎可以說是當代無與倫比的能手;而記憶體方面,依然搭載384 bit GDDR6X 24GB,但速率與頻寬上卻有略作調整,拉高至21 Gbps、1008 GB/s,對時常處理2D、3D項目的創作者來說,雖說記憶體介面與容量沒有任何更動,但從無印版大公子就能理解到,384 bit GDDR6X 24GB對渲染等圖形處理技術來說,幾乎是不可多得的存在,但在相同的GDDR6X之下,RTX 3090 Ti所配備的記憶體速率以及頻寬卻又有提升,綜合以上不難看出RTX 3090與RTX 3090 Ti新舊卡皇的規格差異。 當然,功耗的提升也無法避免,從350W TDP提升到450W TDP,官方建議玩家們最好搭配850W以上電供,但依據玩家們配備、以及各家AIC版本的不同,搭載的電供瓦數勢必也得跟著升級。 不得不提的是,希望以4K解析度來打Game的玩家,從NVIDIA所提供的官方數據來看,RTX 3090 Ti已經完全打破4K@60FPS這道門檻,讓玩家能夠專心一致在虛擬戰場中,不必在畫質與遊戲流暢度之間抉擇,但不僅僅只是這樣,在突破了4K@60FPS之後,RTX 3090 Ti的野心來到8K解析度,在配合DLSS Ultra技術之下,玩家們可以使用HDMI 2.1連結8K顯示器,來使用8K HDR解析度來打Game、或者透過AV1編碼輸出8K HDR來追劇,但在4K顯示器都還不算完全普及的情況下,可以支援8K視訊輸出的RTX 3090 Ti實在是不禁令人苦笑,再加上RTX 3090 Ti為最高階旗艦顯示卡,似乎也與Titan RTX一樣成了展示火力的存在。 雖然正式的迎來了RTX 309 Ti,但實際上面對玩家市場來說,能夠正常供貨、買的到、而且不被加價或限組裝才是重點,雖說這陣子因為一些所以缺卡情況稍有緩解,但何時可以讓大家都能以更優質的價格入手高階顯卡來好好的暢玩遊戲大作才是玩家們最在乎的事,而隨著RTX 3090 Ti的登場,接下來的聚焦除了隔壁棚有一家剛端出Arc系列之外,還有另一邊的RX7000哪時候會殺出?甚至是坐等下一代RTX 4000系列的到來,無論如何,先觀望、後入手,銀子得花在刀口上才是正解! ★快來追蹤/加入我們!!! FB玩家社團: Instagram頻道:
-
網易再度出手?!傳將100%收購《底特律:變人》開發商Quantic Dream
現今遊戲市場競爭激烈,大公司收購遊戲工作室、開發商甚至併購小公司也不是什麼新鮮事,舉凡較為知名的 Sony、Microsoft、EA、騰訊等等大公司至今都收購了不少遊戲團隊。 而在近期有消息傳言,中國知名大型網際網路科技公司網易將100%收購法國遊戲開發商Quantic Dream,或許一些玩家可能對這名字不太熟悉,那麼提到《暴雨殺機》、《超能殺機:兩個靈魂》和《底特律:變人》這幾款作品的名聲相信大家應該就很清楚了。 這幾款作品透過精細的人物場景畫面加上電影式互動操作以及豐富、多重的故事內容等獨特的玩法,讓玩家在享受遊戲同時又有看電影般的沉浸感,受到眾多玩家們好評,而在去年底也才剛發布下一款新作《Star Wars Eclipse》,不過據消息人士聲稱,Quantic Dream自2018年發行《底特律:變人》之後,便一直在尋求被收購,雖不清楚詳細原因,但最終可能會是由網易來完全收購。 事實上網易早在2019年就有購買少數Quantic Dream的股權,加上網易本身在收購遊戲工作室上出手總不手軟,去年才收購了《英雄不再》開發商Grasshopper Manufacture,這次要完全收購Quantic Dream也不是很意外。 但畢竟這些都還只是傳聞,兩方都尚未對此傳言正式發布聲明,若Quantic Dream真的投入網易的懷抱,對於未來《Star Wars Eclipse》以及後續新作是否會有什麼影響還有待觀察。 ★快來追蹤/加入我們!!! FB玩家社團: Instagram頻道:
-
千呼萬喚終於始出來,Intel第一代Arc顯示卡正式亮相
等了又等,Intel總算在第一季的最後一天正式公開了應用自家Xe顯示技術Arc顯示卡了!一如之前官方所預告的,本次推出的顯示卡產品會以筆電為主,並依照效能由高至低分為Arc A7、A5、A3三個系列。 最高階的Arc A7系列將會使用代號為ACM-G10的顯示晶片,並分別推出Arc A770M和Arc A730M兩款產品,依照數字越大等級越大規則,Arc A770M將擁有32個Xe核心、32個光追核心以及高達16GB的GDDR6 256bit記憶體,但相對的功耗則來到恐怖的120~150W,效能預計會與NVIDIA的RTX 3070 Ti MAX-Q筆電顯卡抗衡。 而次一階的Arc A730M整體的規格上有不小的閹割,Xe和光追核心下降至24顆,GDDR6記憶體也下修至12GB 192bit,當然這砍一大刀的好處就是功耗降低不少,落在80~120W之間,目標對手會是筆電版的RTX 3060。 接著是中階的Arc A5家族,目前此家族只會有Arc A550M一個型號,配備16個Xe、光追核心和8GB GDDR6 128bit記憶體,然而比較特別的是,Arc A550M的時脈是本次所有公開的顯示卡產品中最低的,僅有少少的900MHz,但即使這樣功耗也還是要60~80W,算是帳面規格比較反常的一個產品,推測其效能可能會接近RTX 3060 MAX-Q或是RTX 3050 Ti。 最後則是最入門的Arc A3系列,Intel為此系列帶來了Arc A370M和A350M兩種產品,兩者擁有相同的核心時脈和4GB的GDDR6 64 bit記憶體,只是Arc A370M的Xe和光追核心為8顆,功耗定在35~50W,A350M則為6顆Xe和光追核心,功耗再往下減少到25~35W。整體來說這兩張顯卡逼近「笑」能級產品,Arc A370M可能有著接近RTX 3050的效能,而A350M則只能和MX500比拚。 Arc A系列將能夠支援光線追蹤功能外,亦支援完整的AV1編碼功能,還導入了XMX ( Xe Matrix Extensions ) AI Engine技術,用以執行Xess的超級採樣功能,讓顯示卡能用較低析度的素材去還原出高畫質細節,簡單講就是Intel版本的DLSS功能啦! 另外Intel也為了讓處理器和顯示卡能夠合作發揮更好的效能,還為筆電平台加入了Deep Link同時掌握處理器和顯示卡的技術,可以依照當下程式的效能需求,強化顯示卡和處理器之間的資源分配,大幅提升運算能力,甚至在Davinci一類剪輯軟體中,還可以讓影片的轉檔速率暴增57%! 最後在上市日期方面,Intel Arc A3的顯示卡產品已經正式出貨給筆電廠商,預估售價將從899美金起跳,而Arc A5和A7系列則要等到初夏的時候才會推出。 ★快來追蹤/加入我們!!! FB玩家社團: Instagram頻道:
-
無線讓魔性光軸手感體驗更升級,ROG Strix Scope RX TKL Wireless Deluxe開箱動手玩
去除獨立數字鍵的TKL鍵盤因為體積精巧,在市場上一直深獲不少玩家的喜愛,加上近幾年流行極簡的電競風格,更讓無線TKL的鍵盤產品成為了一門顯學,電競潮牌ROG也在去年推出了ROG Falchion迷你機械鍵盤,不過高度精簡的65%尺寸對於多數玩家來說顯得過於極端,為此官方也近期推出80%尺寸:ROG Strix Scope RX TKL Wireless Deluxe(這Buff有點多啊www),期望能夠滿足玩家對於操作和外型上的追求。 ROG Strix Scope RX TKL Wireless Deluxe(下稱RX TKL Wireless)外觀與自家的Strix Scope NX TKL十分相似,但Strix Scope NX TKL版本身是有線鍵盤,鍵軸使用的自家的NX機械軸體,而RX TKL Wireless不僅支援藍牙、2.4GHz無線和USB Type C有線連接外,鍵軸也改為ROG RX光學軸,再附上了人造皮革手托,讓整體配備更為完整豪華。 同時RX TKL Wireless也保有了Scope鍵盤系列的諸多細節特色,例如雙倍大小的Ctrl鍵,能夠幫助玩家在遊戲時減少誤按的情況發生;實用性較低的F5~F11的標示則改為側刻,讓多媒體控制鍵佔據整個鍵帽頂部,同時F12鍵還被設計防止旁人窺探的獨立「隱形鍵」,能夠一鍵瞬間將聲音改為靜音並同步將所有視窗縮小回到桌面上,如此就能避免在房間色色(小聲)的時候出現大型社會性死亡現場。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台灣版本的鍵帽因為特別針對注音輸入法去重新開模,讓注音符號也能閃耀RGB燈效,連帶的將鍵帽材質從PBT換成了ABS,而拔起鍵帽則可以看到底下的軸體,本次入手的是光學紅軸,而這款RX TKL Wireless提供具備線性的光學紅軸和青脆段落感的光學藍軸,並對軸體加入X型鍵軸穩定設計,能夠防止敲擊產生晃動,賦予更為扎實的敲擊體驗,加上1億次的敲擊壽命,確保玩家在激烈操作下的耐用度。 當然,身為ROG家族產品的一員,透過ARMOURY CRATE軟體進行高度客製化也是必不可少的功能之一,玩家可以透過同步軟體設定諸如RGB燈效、錄製聚集、設定快捷鍵等操作,且鍵盤本身也有內嵌記憶體,可以儲存最多6組設定檔(第6組為預設模式),讓玩家即使將鍵盤帶到其他場合或是連接其他裝置的時候,也不需要另外下載同步程式,透過按壓Fn+1/2/3/4/5/6便能立即切換成最符合當下情境的鍵盤操作。 最後在無線連接上,玩家若是用於電競娛樂使用2.4G RF連接模式,鍵盤在預設燈光亮度的狀態下,能夠提供76小時的續行,若希望更常的續航,在關閉燈光下可以更進一步提升到137個小時,等於玩家每天狂打8小時的電動,也只需要2個禮拜充一次電即可。 而且華碩還特別將電源指示燈與ROG的信仰LOGO結合,隨著電量的減少,LOGO的燈光會從綠色轉為藍色、再轉為紅色,幫助玩家掌握充電時機。 而在藍牙連接方面,RX TKL Wireless最多可以配對3台設備,配對的時候長按Fn+7三秒鐘直到按鍵亮起藍色閃爍燈號,轉換設備則是按壓Fn+8/9/0來進行。由於藍牙本身的功耗較低,在預設燈光模式下續航可以提升到84個小時、關閉燈光更可上看145個小時,但缺點就是藍牙的延遲較高,較適合用以電競以外的辦公和文書用途。 ROG Strix Scope RX TKL Wireless Deluxe加入了ROG的光軸、2.4GHz、藍牙和USB三種連線方式,且可以在RGB燈效開啟的狀態下保有約80個小時的續航力,基本可以說是滿足了小鍵盤愛好者的各種期望,不過一切都好的代價當然也是反映在售價上,高達5,490元的訂價可能會讓不少玩家在下手前會多考慮一下,小編倒是覺得,喜歡的話就別想太多,鍵盤可是最常用到的周邊之一,對自己好一點也是必要的是吧! ★快來追蹤/加入我們!!! FB玩家社團: Instagram頻道:
-
整合PlayStation Now、提供數百款遊戲遊玩,全新PlayStation Plus方案6月登場
隨著市場型態的變化下,現今要想要打Game的方式有眾多方式可選擇,除了常見的實體/數位版直接一次買斷之外,也有不少平台提供訂閱制方案,讓玩家在訂閱期間內可直接免費遊玩數款遊戲。 在PlayStation方面,PlayStation Plus已經行之有年,除了提供線上遊玩、雲端資料保存等功能之外,每月也都會提供3~5款不等的免費遊戲讓PS+會員下載,只要之後在PS+訂閱期間內皆能無限暢玩,在PS Store上PS+會員也能用額外的折扣購買部分遊戲大作,大部分PS玩家都會訂閱PS+。 而在昨日SIE宣布將推出全新的PlayStation Plus方案,將與整合PlayStation Now服務,並且提供了三種會員層級讓玩家自由選擇,以下是三種會員層級的簡介: 享有與目前的PlayStation Plus會員相同的福利,例如: ●每個月可以下載兩款遊戲 ●獨家折扣 ●保存遊戲的雲端儲存空間 ●多人線上遊玩的存取權限 ●現有PlayStation Plus會員的福利在這個層級沒有任何變更。 價格:PlayStation Plus 基本會員只需繳交與目前PlayStation Plus會員相同的費用。 ●美國:每月9.99美元/每季24.99美元/每年59.99美元 ●歐洲:每月8.99歐元/每季24.99歐元/每年59.99歐元 ●英國:每月6.99英鎊/每季19.99英鎊/每年49.99英鎊 ●日本:每月850日圓/每季2,150日圓/每年5,143日圓 ●南韓:每月KRW 7,500 / 每季KRW 18,800 / 每年KRW 44,900 ●香港:每月HK$ 48 / 每季HK$ 128 / 每年HK$ 308 ●台灣:每月NT$ 198 / 每季NT$ 488 / 每年NT$ 1,188 ●新加坡:每月SGD 8.90 / 每季SGD 21.90 / 每年SGD 53.90 ●馬來西亞:每月MYR 29 / 每季MYR 69 / 每年MYR 159 ●注意:亞洲其他國家/地區的價格將隨後公佈 ●享有基本層級的所有福利 ●新增多達400款廣受歡迎的PS4和PS5遊戲,包括PlayStation Studios和第三方合作夥伴的暢銷作品。可下載並遊玩升級層級的遊戲。 價格: ●美國:每月14.99美元/每季39.99美元/每年99.99美元 ●歐洲:每月13.99歐元/每季39.99歐元/每年99.99歐元 ●英國:每月10.99英鎊/每季31.99英鎊/每年83.99英鎊 ●日本:每月1,300日圓/每季3,600日圓/每年8,600日圓 ●南韓:每月KRW 11,300 / 每季KRW 31,000 / 每年KRW 75,300 ●香港:每月HK$ 75 / 每季HK$ 215 / 每年HK$ 515 ●台灣:每月NT$ 298 / 每季NT$ 808 / 每年NT$ 1,988 ●新加坡:每月SGD 13.90 / 每季SGD 35.90 / 每年SGD 89.90 ●馬來西亞:每月MYR 44 / 每季MYR 114 / 每年MYR 269 ●注意:亞洲其他國家/地區的價格將隨後公佈 ●享有基本和升級層級的所有福利 新增多達240款額外遊戲,包括: ●透過雲端串流提供PS3遊戲 ●提供在初代PlayStation、PS2和PSP世代中,深受喜愛的經典遊戲串流與下載選項 ●在目前可使用PlayStation Now的市場中,提供升級和尊貴層級內含之初代PlayStation、PS2、PSP和PS4遊戲的雲端串流存取權限。客戶可以使用PS4和PS5主機以及電腦來串流遊戲。 ●此層級也將提供期間限定的遊戲試玩服務,可讓客戶在購買部分遊戲前先行試玩。 價格: ●美國:每月17.99美元/每季49.99美元/每年119.99美元 ●歐洲:每月16.99歐元/每季49.99歐元/每年119.99歐元 ●英國:每月13.49英鎊/每季39.99英鎊/每年99.99英鎊 ●日本:每月1,550日圓/每季4,300日圓/每年10,250日圓 PlayStation Plus 高級將提供予不支援雲端串流的市場,價格比尊貴略低,可讓玩家下載和遊玩在初代PlayStation、PS2和PSP世代中深受喜愛的經典遊戲,並提供期間限定的遊戲試玩服務。會員也將享有基本和升級層級的權益。當地價格根據市場而有所不同。 價格: ●南韓:每月KRW 12,900 / 每季KRW 35,000 / 每年KRW 86,500 ●香港:每月HK$ 85 / 每季HK$ 239 / 每年HK$ 599 ●台灣:每月NT$ 338 / 每季NT$ 928 / 每年NT$ 2,288 ●新加坡:每月SGD 15.90 / 每季SGD 40.90 / 每年SGD 103.90 ●馬來西亞:每月MYR 50 / 每季MYR 130 / 每年MYR 309 注意:亞洲其他國家/地區的價格將隨後公佈 整體看下來,保留原本的PS Plus服務之外,訂閱PS Plus Extra可再額外遊玩400款PS4、PS5遊戲,若直上PS Plus Premium更可透過PS NOW遊玩PS1、PS2、PS3、PS4、PSP作品,算是另類的向下相容,但比較可惜的是台灣依舊還未開放PS Now,因此只適用於PlayStation Plus Deluxe,雖說依舊可以透過下載方式遊玩PS1、PS2以及PSP遊戲,而PS4遊戲本來就能向下相容不是太大問題,但PS3作品就暫時玩不到有些可惜。 而對於有預算考量的玩家來說,也可繼續維持基本PlayStation Plus Essential方案即可,在福利與價格上皆與現行PS Plus相同。 另外官方也表示,全新推出的升級和尊貴層級是PlayStation Plus演進的一項重大里程碑。透過這些不同的層級,SIE將致力於確保所提供的數百款遊戲都能展現我們最眾不同且出類拔萃優質內容。 官方預計在推出時納入的遊戲包括《Death Stranding》、《God of War》、《Marvel’s Spider-Man》、《Marvel’s Spider-Man: Miles Morales》、以及《Returnal》。我們正與PlayStation Studios和第三方合作夥伴創意十足的開發人員們密切合作,期待可以透過定期更新的內容保存庫,提供數一數二的優質遊戲體驗,SIE將在近期提供更多關於全新PlayStation Plus服務所包含的遊戲詳細資訊。 全新PlayStation Plus服務推出後,PlayStation Now將會整合至這項全新服務,而不再是一項獨立服務,PlayStation Now客戶將會移轉至PlayStation Plus尊貴,而在新服務推出時,這些客戶目前的定期服務費用也不會增加。 有鑑於本次全新PlayStation Plus服務推出規模之大,SIE將會階段式分區推出,在6月,我們會先在亞洲的數個市場首先推出這項服務,然後在北美州、歐洲和世界其他支援PlayStation Plus的地區發佈,官方預計在2022年上半年結束前,在大多數支援PlayStation Network的區域推出全新的PlayStation Plus遊戲定期服務。SIE也計劃擴充其他市場的雲端串流權益,並將於日後提供更多詳細資訊。 這項定期服務變更奠基於SIE超過25年的遊戲創新專業技術,展現出SIE持續改革推進SIE網路服務業務的決心,以便更貼近客戶的喜好,透過全新的PlayStation Plus,SIE著重於提供引人入勝的遊戲定期服務,包括來自SIE專屬PlayStation Studios團隊和第三方合作夥伴的精選內容,全新強化版的PlayStation Plus將可讓PS的粉絲探索和參與更多內容,並透過分享經驗來加深他們與PlayStation社群的連結。 SIE今天在此預先簡單說明全新的PlayStation Plus定期服務,並計劃在更接近服務推出時間時與各位分享更多資訊。請持續關注最新消息。 ※當地價格可能根據市場而有所不同。PlayStation Plus的遊戲目錄可能因市場和層級而異,也可能隨時間異動。PlayStation Plus是持續性定期服務,需自動支付週期性定期服務費用,直到取消服務為止。須受年齡限制規範。適用條款:play.st/psplus-usageterms ※目前提供PlayStation Now的市場如下:美國、加拿大、日本、英國、法國、德國、比利時、荷蘭、盧森堡、奧地利、瑞士、愛爾蘭、西班牙、義大利、葡萄牙、挪威、丹麥、芬蘭和瑞典。 ※遊戲內容推出日期可能根據不同地區/國家而有所調整。 ※以上內容如有任何修改,恕不另行通知。 ★快來追蹤/加入我們!!! FB玩家社團: Instagram頻道:
最多人點閱
- GIGABYTE GeForce GTX 1070 Xtreme Gaming實測開箱,電競級顯示卡中的頂尖之作!
- Seagate IRONWOLF 10TB機械硬碟實測開箱,氦氣填充那嘶狼守護者NAS HDD
- AMD Radeon RX 480實測開箱,玩家級顯示卡重返榮耀!
- 「浦科特 PLEXTOR S2C 512GB SSD」實測開箱,超值型固態硬碟中的優質好貨!
- 洋垃圾神器,Xeon E5-2670實測開箱大作戰!
- MSI CORE FROZR L CPU散熱器實測開箱,微星電競產品再添新兵
- MSI GeForce GTX 1060 GAMING X 6G實測開箱,玩家級電競顯示卡中的神兵利器!
- ASUS ROG STRIX-GTX1080-O8G-GAMING開箱實測,旗艦三風扇電競顯示卡中的頂尖之作!
- MSI GeForce GTX 1080 GAMING X 8G實測開箱,史上最強大Pascal自製顯示卡全面來襲!
- 淘寶網洋垃圾再顯神威,1999元買到8核心16執行緒Xeon E5-2670神器級處理器!
- MSI GeForce GTX 1050 Ti GAMING X 4G實測開箱,中階電競顯示卡中的玩家精品!
- 微星MSI Aegis X-026TW快打旋風V同梱版實測開箱,VR電競桌機的頂尖之作!